12月1日, 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代理院长张世富教授通过线上对话的方式与哥大1983届知名校友李开复博士展开了一次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探讨。
(图片来源:哥大全球中心)
嘉宾介绍
■ 李开复:
1961年12月3日出生于台湾省新北市中和区;1983年从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8年于卡耐基梅隆大学获得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
1998年加入微软,并创立微软中国研究院,并于两年后成为微软全球副总裁;
2005年,加入谷歌,并担任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
2009年,从谷歌离职,并于同年建立了“创新工场”,致力于帮助培养创新人才以及高科技企业。
■ 张世富:
现任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代理院长;
在多媒体信息检索、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和信号处理方面的研究而闻名;
2013年至2017年担任计算机协会(ACM)多媒体组(SIGMM)主席;
2016年被Aminer评为多媒体领域最具影响力学者。
内容回顾
本次对话围绕着李开复于今年秋季上市的新书《人工智能2041》所展开。
在这本书中,李开复与其合作者陈楸帆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二十年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将如何改变未来人们的生活。
此书共包含十篇短篇小说,生动形象地向读者阐述了2041年深度学习,大数据,自然语言处理,量子计算等AI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
2018年,李开复在《AI 未来》中就对AI技术在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度解读。此书一出,引发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如今,李开复携新书《人工智能2041》强势回归,对于这本新作,李开复又有什么想要和读者分享的呢?
让我们在今天的推文中一探究竟吧~
问
张:是什么原因让你在三年后再出新作,探讨AI技术的重要性?
李:这两本书都是介绍AI技术的。在《AI 未来》出版之后,我收到了很多积极的反馈,这促使我想要去创作另一本关于AI技术的书,并让更多的人了解到AI技术的发展。AI技术对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下,很多人对这项技术都存在着误解。因此,在创作这本《人工智能2041》时,我邀请了科幻作家陈楸帆同我一起完成,通过十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让人们可以对AI技术产生更多的兴趣与认知。
问
张:《人工智能2041》的创作方式和《AI 未来》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这本新书采用科幻小说的方式向人们介绍了AI对未来生活的影响。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新颖的叙述方式呢?
李:在这本书中,我介绍了25种AI技术,包含计算机视觉,机器翻译,量子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我和陈楸帆把这25种技术融入到了故事当中,我们一起讨论了不同技术所对应的故事情节,以及其所涉及的行业。除此以外,这些故事也发生在不同的国家,故事的背景也非常多元。我觉得这样的处理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建立自己对AI技术的理解。
问
张:这两本书的出版相隔了三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你觉得AI技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怎么预测这种趋势变化?
李:一种技术的从萌芽到成熟,离不开的是其背后的人类需求。此外,我们在AI技术上的投入也可以侧面表现出AI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例如,起初自然语言处理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直到深度学习技术的出现,再后来,监督式学习技术的兴起更是催化了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发展。
问
张:除了AI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积极作用,你的书中还阐述了其这项技术的潜在风险。你是如何看待AI技术的益处和风险的?
李:AI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改变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进步,但同时它也的确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偏见问题,缺乏透明度等。
但我认为,我们不能因为这些缺点的存在就低估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或是阻碍其发展。因特网应用使得病毒应运而生,但是通过反病毒软件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网络技术的弊端。我想,人工智能技术亦是如此。用技术的手段来解决和规避风险,这才是面对AI技术我们应该有的正确态度。
除了探讨AI技术以外,在这次线上对话中,李开复也回顾了自己在哥大所接受的教育。他说到:
在哥大度过的学生时光不仅让我学习到了专业领域内的知识,而且也提升了我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如演讲和写作能力,如今我所取得的成就与哥大全面育人的培养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哥大也是我女儿的首选学校。
更多留学相关信息,欢迎关注我们。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常青藤精英留学):哥大工院院长对话李开复,AI技术将如何引领世界?